河南省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平顶山学院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研究)网 时间:2013-10-09阅读: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1)“十一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由1万亿元到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不足1000亿元到突破2000亿元;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由800亿斤到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五年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化发展跨上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展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跨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每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时期。同时,文化强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我们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科学的谋划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各地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省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充裕、素质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内在动力不断释放,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实施,使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有利于更好发挥优势、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缺口大,社会矛盾较多,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开放度低,深化改革开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进程,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统筹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各方力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努力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十二五”时期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起好步、打基础,力争五年优势彰显,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必须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坚持强省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4)“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相衔接,与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服务业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接近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河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较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持发展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综合采取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逐步提高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使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完善实施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鼓励居民合理扩大消费。健全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6)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投资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必须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规划指导等多种手段,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倾斜。落实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多种金融工具服务民间投资的作用,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

(7)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有机结合。

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形成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的作用,促进投资和消费协同增长。在住房、汽车及旅游、文化、信息等消费升级领域,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完善并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和投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8)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产业集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竞争力。装备制造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有色、化工等产业要向集约化和精深加工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精深原材料工业基地。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制鞋业,提升品牌化、规模化和吸纳就业能力,建设食品工业强省和优质名牌消费品工业基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环保。坚持质量兴省,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和提升建筑业。

(9)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为突破口,弥补产业短板,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踪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以承接产业转移、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集群发展,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健全壮大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和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培育古都、功夫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山水休闲旅游,促进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共同发展,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发展信息、商务、科技和会展服务,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以制造业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大城市要突出发展服务业,主城区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1)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产业保障和支撑能力。加快民航发展,着力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和支线机场建设,巩固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干线通道和城际铁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干线公路和城乡公路网,发展内河航运,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公路快速通道建设为支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1小时交通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稳定煤炭产量,加强电源、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加快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在继续加快重点河流治理的同时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步伐,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12)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承接集群式、链式产业转移,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搞好生产和居住功能分区,实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数字河南”。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软件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化滞后是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症结所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4)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坚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郑汴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与毗邻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区。发展壮大地区中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推动集群、组团式发展,构筑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联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支持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形成我省周边重要战略支点。

(15)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把县(市)城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统筹协调城区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达的县(市)要强化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水平,实现率先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市)要强化产业支撑,实现赶超发展。经济欠发达县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推行扩权强县改革,逐步加大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16)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把城乡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确定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搞好城市设计,避免形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提升品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建立和完善城市开发建设、城建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17)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其他乡镇发展成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突出问题,逐步使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让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依法妥善解决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问题。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8)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

(1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规范发展农资市场。

(2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沼气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建设,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减少贫困人口。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安排重点向老区倾斜,着力改善老区交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21)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22)加快农村制度创新。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县域全覆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协调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供销社和农垦体制改革。加大对信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支持力度。

六、坚持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载体,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器,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奖励机制。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弘扬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住当前劳动力格局变化的有利机遇,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职教基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加大省部共建力度,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突出抓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5)强化人才支撑。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育引结合、汇聚人才的方针,制定重大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快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省内人才作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积极利用省外人才。切实加强人才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强化资源节约。

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察、保护、合理开发。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动员全民节能。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幅度提高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27)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完善法规和支持政策,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广清洁生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

(28)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排污权交易体制创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修复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以及河流、湖泊等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建设沿黄河生态涵养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固碳能力。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强化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突出抓好工业污染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持续减排。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继续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完善费用征收机制。

(29)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八、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

文化是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0)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积极宣传和维护“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形象。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3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促进文化向基层延伸。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改制重组。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32)大力弘扬中原文化。

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开发中原文化资源,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振兴豫剧等传统剧种,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抓好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珍贵古籍和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强中原文化研究,推进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中原建设

民生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幸福安康。坚持着眼根本利益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提升公共服务相结合,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3)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推动各种形式灵活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4)促进居民收入均衡增长。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5)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手续,实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异地可接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移民安置和对口支援工作。

(36)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完善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与协作格局。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医药产业。加强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

(37)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推行优生优育,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38)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法规、体制、能力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提高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依规发挥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建立科学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

(39)推进平安河南建设。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城乡技防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重点区域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平安建设责任制和维护稳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以深入推进“两转两提”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监管,推行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

(4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引导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经营业绩考核。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4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改善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投资公共服务领域。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43)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继续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加快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做大做强。抓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打造中部地区产权交易中心。加快理顺基础产品价格,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标准。健全价格听证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对省外、境外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积极组建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

(44)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深化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十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5)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抢抓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性转移重大机遇,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水平,借用外力加快发展。坚持以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中介和企业协同促进机制,努力实现企业群体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培育形成一批外资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和产业集群。引导外来资本投资我省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鼓励外来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严格控制引进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产业升级同步。重点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央企以及外省大企业、大集团,深入推进省部合作,实现重大项目的聚核效应。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招商环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服务效率和水平。

(46)增强出口带动能力。

坚持出口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基本导向,培育出口主体,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巩固和提高传统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着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引进出口型项目,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延长增值链。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促进机制,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努力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出口产业基地。加强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加快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

(47)开展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矿产、农业等资源合作开发。支持电力、水泥、钢铁、纺织、有色等行业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推动从分包向总承包发展,由工程承包向资本运营和直接投资发展。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不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十二、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奋力实现“十二五”规划

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强大合力。

(48)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做到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扎实搞好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内在的活力、合力和运作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创新选人用人办法,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49)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实施依法治省,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建设法治河南。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50)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自觉尊重和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制度,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实践中来。

(51)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具体求突破、求深入、求落实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放在实施项目带动上,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尽可能转化为项目或工作方案,以具体抓手推动落实。坚持求实求效,真抓实干,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更加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效率。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研究问题、推动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全社会树立起恪尽职守、为民负责、清正廉洁的形象,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氛围。

(52)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

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肩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