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来源: 时间:2018-03-26阅读:

《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解读


《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智能制造为主线,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这是我省今后三年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指南,将有效加快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方式转变,提高供给质量效率,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

首次提出壮大五大主导产业

《方案》提出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五个主导产业。这是我省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蕴含的意义重大。

五大主导产业是个什么概念?首先看全省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61万亿元、占GDP的43.5%,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

再分行业看,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已发展成为富民强省的万亿级产业。2015年,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11404.9亿元、占工业的15.7%,培育了输变电设备、农业机械、矿山机械、起重机械、工程机械等特色集群;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603亿元、占14.6%,总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最大的肉制品、面制品及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已发展成为稳增长保态势的中坚力量。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656.1亿元、占5.1%,智能手机从无到有,产量突破2亿部、占全球的七分之一,初步建成了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643.1亿元、占3.7%,宇通客车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能源客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可以说,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作为我省两个突破万亿的产业,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作为发展较快、前景较好,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产业,未来也将起到主导作用。

新型材料制造是首次提到重要位置。我省的材料制造分散在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以中高端深加工为主的材料制造已成为带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如铝材和电解铝的比例由2010年的51∶49变化为2015年的75∶25,电解铝、铝材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鹤壁是全球最大的镁粉镁粒生产中心,济源是亚洲最大的铅生产基地,洛阳是国内最大的钼生产基地,平顶山建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尼龙化工产业链,超硬材料、耐火材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省工信委副主任陈维忠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主导产业的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省工信委联合相关部门前期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从产业规模、需求弹性、发展潜力分析,五大主导产业在全国具有吸引投资的比较优势;从关联度看,主导产业的细分大类70%以上行业对其他产业影响力和拉动力较强。

他认为,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发展空间、支撑条件等因素,提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5个主导产业,既能发挥对当前经济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对未来的引领作用,抓住了本质、切中了要害。

明确主攻方向提升高端供给水平

《方案》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终端高端供给水平,明确了五大主导产业的主攻方向、转型路径和重点任务。

装备制造: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电气装备、农机装备、工程装备等,建设国际先进的智能电网装备、农用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盾构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冶金矿山及石油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食品制造:依托河南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以绿色安全、知名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建设全国最大的冷链和休闲食品研发生产基地。

材料制造:以轻型化、合金化、专用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建设全国重要的冶金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尼龙化工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电子制造:以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先进传感器等,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坚持传统汽车产业高端化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并进,建设国际先进的客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我省的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优势虽然在减弱,但仍是现阶段的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方案》提出,改造提升4个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优势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节能降本增效,推动无效供给转变为有效供给、低端供给转变为高端供给。

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我省立足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将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

智能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市场规模发展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省智能装备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在喷涂、焊接、码垛、医疗、检测机器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随着市场对装备制造业升级需求进一步上升,我省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生物医药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我省抗生素原料药和血液制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35%,片剂、水针剂、大输液、中药贴剂、中药丸剂生产规模均居国内第一位。

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市场需求旺。我省在固体废弃物处理、非晶合金变压器、高效一体化电机、高效节能热处理器等部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尚未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广阔。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力量。我省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但2015年软件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80亿元,与硬件协同发展、支撑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未来需要下大力气发展以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构建软硬结合的全产业链生态。

十大工程确保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为确保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我省将重点实施10个工程和专项行动,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建设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产业、科技和金融对接工作机制。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

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开展以“对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增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为主题的“三对标四提高”活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优品河南”品牌推介活动,推动“河南产品河南用”;争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国家试点。

技改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开展“十百千”技术改造项目示范;实施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支持百项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

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广“数控一代”“智能一代”,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培育50个智能制造工厂和100个智能制造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

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经济,引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壮大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创新设计。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实施工业清洁生产提升行动;开展工业能源绿色低碳行动;推进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静脉产业示范园区和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搭建中小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行动。绘制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图谱,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群式、链式承接新模式;强化产业整合,通过“金融+项目”“基金+项目”等方式,促成产业链条“织网”;鼓励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

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省辖市为主体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用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行动。以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为重点,兼顾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通过联合重组、资产证券化、产能合作等方式,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特困企业。

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降低融资成本,严格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全面落实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用工成本、用地一次性投入成本、税费成本。

——转自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enan.gov.cn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