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应对AI快速发展的挑战?

来源: 时间:2024-05-23阅读:

2024年2月16日,OpenAI再次扔出一枚深水炸弹,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据介绍,Sora可以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去年,OpenAI发布了ChatGPT,立即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纷纷探讨其对我国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带来的挑战;今年,Sora的出现无疑更令人震惊。应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能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必须有实际的行动。我国社会已经形成的共识是,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是,这些改革面临现实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顽瘴痼疾。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而且,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一、当前AI+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我国学校教育已经在进行变革。如2023年浙江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义务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根据浙江省的要求,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据统计,从2018年教育部增设人工智能新专业后,2018年到2022年五年间,一共有499所大学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另外,我国大中小学都在推进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中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然而,分析这些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的措施,都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知识化、应试化倾向。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学校的老师把人工智能课视为和其他课程一样的课程,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概念灌输。对此有家长质疑增设人工智能课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为让学生和家长重视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有专家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中考、高考,很显然,如果中考、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评价、录取制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必然出现应试化倾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不是提高数字素养,而是应对人工智能考试。我国基础教育一直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在。但ChatGPT和Sora的出现,让这种知识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因为,相对于ChatGPT、Sora检索文献、深度学习的能力,人类的知识学习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人工智能新时代,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国内学校对待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还主要关注知识教育,就更不用说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坚持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了。我国高等学校及时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也存在两大问题。其一,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点的问题。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有条件办好人工智能专业?怎样办出本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特色?有的学校在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时并没有深入论证,这可能导致学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不少传统职业从业者面临失业的风险,但是同时会出现新业态、新职业。要适应这一变化,不能靠调整专业,因为这种调整速度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速度,而是要培养人才适应科学快速发展的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这远比新增专业更重要。简单来说,知识化、应试化教育思维和办学思维无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二是被质疑为反教育。近年来,AI+教育、互联网+教育在我国快速推进。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大部分AI+教育是被运用来进行大数据精准刷题、提分,这刺激了学业内卷,加剧了学生的应试负担。我国一些机构开发的大模型学习机,从本质上看,进行的都是学科知识培训,不是用大模型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而是刷题。这和我国近年来推进的给学生减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改革背道而驰。

另外,我国有很多学校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监控学生课堂上的表情、言行举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强化课堂纪律。如此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在把学生打造为学习机器,而非重视育人。在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就是高效的学习机器,其参加考试获得的考试分数已经超过中等以上的学生水平,那么,还有必要把学生打造为学习机器吗?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改革

很显然,寄望于新增人工智能必修课程、人工智能专业,以及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如果不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那么无论是新增的课程、专业,还是使用新教育技术,都会受到评价体系的影响,服务于评价体系所重视的评价指标。这其实也是我国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一直存在的问题。例如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改革,每一轮课程改革,都会因应试倾向而走调变形。又如把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规定各类课程的课时数,但是在具体办学中,普遍存在只重视必修课程学习,而忽视选修课、拓展课的情况。我国一直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要坚持“五育并举”,但是,美育、劳育、体育却长期不被重视,也是因为受应试倾向影响。要扭转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教师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换言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影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在2024年2月召开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论坛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用一组数据开启他的报告。他说:“在 ChatGPT发布后不久,一项针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显示,有89%的学生借助ChatGPT做作业;48%的学生承认在家考试时使用ChatGPT;53%的学生曾使用ChatGPT来写论文。这引起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学术不端等负面影响的讨论。”针对学生利用ChatGPT来完成作业、写论文,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学校有不同做法,有的明确禁止,并认定用ChatGPT做作业、写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但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学校、教师无法永久禁止学生使 用人工智能产品。合适的做法是,要把 ChatGPT、Sora视为学生新的学习工具,建立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不再只关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教育过程体验,关注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再延续传统知识教育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舆论普遍预测,人工智能将带来未来行业、职业格局的颠覆性变革,为了适应这一变革,需要颠覆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我国学校教育而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如果不能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学校教育就没有积极性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而只关注眼下的升学应试,不会考虑学生是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即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加剧学校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

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两方面。一方面,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教育家办学,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尤其是赋予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只有坚定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解决学校“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问题,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重视育人的教育生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对此,要进行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必须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否则,就不能改变重结果的评价体系。可以说,能否做到强化过程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二是强化过程评价,难点在于保障过程评价的公信力,因为过程评价由学校和学校老师实施,在当前教育管理体系中,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可能会受行政、利益因素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赋予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来保障过程评价做到客观、写实,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就可以利用智慧体育手段,实现对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全过程管理与评价。推进AI+教育,要更重视发挥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