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安: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挑战、战略及核心理念

来源: 时间:2023-12-19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对接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本研究聚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战略和核心理念三方面内容。数智化时代对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智慧校园、专业布局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管理服务方式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为迎接挑战,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质量,需要通过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产教融合专业集群、产教融合型课程、产教融合型基地、产教融合师资以及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等,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同时,应用型大学走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确立“学习”“开放”“锐智”“集群”“融合”五大核心理念,以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



 迎接数智化时代对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数智化时代已经到来,催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数智化转型”,不少高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数智化转型”的发展战略,“数智化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数智化转型”是一个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主要通过深化数字技术、人工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行业、企业以及产业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到数智化的发展。

 当下,整个数智化的浪潮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正在加快驱动现代大学的转型与变革。数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在推 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应对此类变化?我认为要实现四个方面的“数智化转型”与变革。

 01积极创造条件,从理念观念、硬件软件、资金资源等方面建设一流智慧校园
   在“十四五”期间,很多高校在研制专项发展规划的时候,专门制定了“十四五”智慧校园发展规划。“智慧校园”的建设,首先要在理念观念上,能够认同、接受、顺应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并根据这些新变化重构顶层设计,进而在硬件软件上同步建设好智慧校园平台、系统,在资金资源上加大投入、优化配置。但如果离开先进科学的理念观念引领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仅仅靠硬件、软件、资源、资金等等这些条件将很难建成一个好的智慧校园。所以,建设智慧校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以理念为先导,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王”,以条件优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

智慧校园的核心非常重要,就是要以数智技术支撑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特别是要实现数智技术与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这是数智化时代到来,应用型高校建设要去应对的第一个方面。谋划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智化校园,这是迎接数智化时代到来、适应数智化时代变化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02数智化时代的大学要进行新的专业布局,并推进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首先,调整专业的布局,改造提升传统的专业。现在国家正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改革。“四新”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统称“大人物云”)设置增加新的专业;也要面向高校所处的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去改造升级原有的专业。也就是说,面对数智化时代,高校不能“以不变去应对”,必须积极顺应这个变化。数智化时代对高校专业调整布局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传统专业要淘汰、要改造、要升级,以对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同时也要申报设置一些新的专业,特别是与“大人物云”等密切相关的专业。

 其次,推进学科专业跨界交叉融合。我们不可能同时申报很多与“大人物云”相关的专业,但可以推进“数智+学科或行业领域”专业建设,比如人工智能加健康,大数据加财务管理,数智加学科专业,以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新变化新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在乘势而上,推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加教育、工业、农业、财务、管理、医学、健康等等,几乎覆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两个专业,不是“改头换面”地把原来的计算机专业改成大数据技术专业,把机械制造专业变成了智能制造专业;也不只是新增一两个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命名的专业,而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一个复合交叉的专业集群,也即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集群。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校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可能大多数专业都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只是支撑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打造这样一种跨界复合、交叉融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集群,实际上就造就了一个培养新兴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平台。

 再次,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方式方法变革。数智化时代到来,“数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做相应的调整,课程体系就要变化。同样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方式方法也要做相应的变革。

 03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发展要主动适应数智化时代的新挑战
  “数智化转型”必然倒逼也必须要求教师的转型,教师的转型和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推动数智化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建设。新冠疫情推进了高校的线上教学,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方式被普遍、广泛地应用。数智化时代到来同样也要求我们推进顺应数智化时代要求的教学常态化的建设。比如,我们要探究怎么去将数智化时代的相关要求纳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来。现在的课程标准与当下信息化教学及数智化时代的要求是不太吻合的,这就要求去做一些改变。我们需要思考探索怎么去推进精品慕课等新型课程建设,怎么去把基于案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推进得更好。此外,学校在推进过程中可以开展“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改革案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专家在考察时关注学校信息化建设,关注教学信息技术对线上评估阶段的保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融合,也非常关注学校高质量、有特色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其二,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数智教育实训中心。我们可以做一些变革,新建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室、教育智能活动实训室等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智能实训室,优化提升适应“互联网+教学”的智慧教室。如:开发一批虚拟仿真与实际情境教学相结合的项目,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线上线下仿真及在线过程考核等功能,开展情境化、实践性很强的智慧教育活动。

 其三,学校可以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新一轮审核评估特别关注和强调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高校合理建构资源库的整体架构,对整个资源库怎么建,要有一个顶层设计的考量。开发专业教学资源,不只是高校、教师自身的事情,还要“校、政、行、企、研”来共同开发,要基于数智化时代背景、数智化理念和技术性支撑,来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增设线上开发的课程,每年更新资源,从而不断地丰富、优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其四,国家正在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利用。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学能够充分利用它们。对学校来说,怎么建立促使教师积极使用国家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机制也非常重要,这方面也需要做相应的变革。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对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几年前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提出应用型大学需要加强“四双”(双高双师双能双智)结构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高”,指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要有“高学历、高职称”。“双师”,指教师本人兼具教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认可的从事行业相关的资证,或是既有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又有发挥专业所长在“政行企校”工作的经历。这就是“双师”,强调证书和经历,对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转型非常重要。“双能”:有人将“双能”理解成“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实践指导能力”,我更倾向于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既能具备从事理论知识传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又具备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双智”,指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机智、掌握教育教学艺术、形成教育智慧,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对现代教师数智素养及教育方式方法变革的要求。

 04对数智化时代到来的大学管理和大学管理者领导和服务方式需要变革
   这对大学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大学的内部组织是丰富复杂多样的,除了一般的组织运行、管理决策外,为适应数智化时代,我们能不能对高校的类似组织进行创新,建立一些新型的组织?比如: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院校研究与决策支持中心。大学自身的发展必须研究。所谓院校研究,主要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的一种校本研究。这种校本研究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不是纯学理的研究,也不是做简单的工作经验总结的研究。这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的院校研究与决策支持中心。

 同时,也可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还可以建立虚拟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国家在推进建立虚拟基层教研室,打破时空限制,不再是几个课程老师集中在一起讨论开会,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未来我们可以跨课程、跨专业、跨学院,还可以发展到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虚拟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因此,要以“数智化转型”来系统驱动学校从管理方式、治理方式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对现代大学管理或大学治理而言,传统的经验型、模仿型、跟从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向科学管理、数智管理、人文管理的形态去转变。


 构建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战略体系

 产教融合这些年来成为一个热词。关于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对国家来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安排。近十几年,国家、教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产教融合的诸多政策文件。产教融合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也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建设应用型大学、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战略和重要路径。

 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一般在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指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主要关注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在规模结构上的协调问题。对学校来说,主要关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发展,涉及专业对产业适应性强不强的问题。微观层面上,主要指教育教学的活动与生产活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是融合的还是脱节的。这就涉及学校与生产组织的协同育人的问题,核心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活动的衔接问题。

 高校同样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如果像传统办教育,只关注自己学校的“一亩三分地”,视野一般只会向内看、向下看,很少向外看、向上看。办教育要从原来紧盯高校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转到关注如何服务区域或者地方,乃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上来。应用型大学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系统化、整体性的顶层设计,需要确立体系化的思维,全面构建高水平或者应用型大学的产教融合体系。构建这种体系需要整体思考和系统哲学,不能“零敲碎打”。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在跟从、模仿别人和照搬上面的要求,这对一所学校的系统设计、全面推进、整体提升是不利的。所以需要全面地构建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战略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01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
   国家正在推进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就是一种典型的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在这之前,常熟理工学院探索了十多年行业学院,在行业学院的基础上,基于江苏高校的经验和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探索,国家正式提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当然,现代产业学院不只是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学术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也在推进,常熟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应用型大学应该是其中探索得比较早的、做得比较好的。可以说,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典型的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具有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际上也涉及学校产教融合的平台载体创新,涉及学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02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集群)
   应用型大学特别是其专业,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单个的专业对接不了产业。现在有一个新的理念,这也是这些年来研究比较多的“专业集群”,专业集群要对接地方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应用型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强调亲产业性,强调紧密对接地方或区域产业集群,专业集群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产教融合的推进,专业集群的建设,都会去关注资源、平台、机制、内涵建设等关键要素。这些共同指向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应用型大学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专业,或者是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专业集群。

03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课程
   特色学院建设也好,专业和专业集群建设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常熟理工学院在校企合作课程的基础上也有一些探索和思考,并且正在全面推进。比如,常熟理工学院在 2022 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计划。什么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它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主体“协同育人”,实现课程链、专业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产教融合型课程强调从实践环节入手,内容源自行业企业真实的工程问题、工程项目,也就是所谓的“真题真做”,要学生置身真实情境、真实工程问题,注重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融合多学科知识,能够处理具有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常熟理工学院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 4 个特征:其一,具有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行业企业的项目案例要能体现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理论实践;其二,学习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归纳式的教学,强调“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相统一;其三,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衔接,产教融合型课程并不是生产案例的简单堆砌,虽然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要求具备本科层次的学术性、学理性,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衔接;其四,强调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的融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技术能力的习得、训练和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对专业外的和跨专业的技术能力培养。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我国师范专业认证中,对这方面能力素养的要求就非常高。比如,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是否具有安全意识、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和生态意识,有没有多学科融合的能力,有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能不能进行项目管理,是不是具有领导力,等等,这些都是非技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也是产教融合型课程目标所指向的。

04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基地
   关于基地建设,很多大学对其理解太狭窄了,也比较片面。比如,建了多少实习基地,并不等于产教融合型基地。基地建设不要停留在单一的实习基地上,更何况现在很多单一的实习基地还不能满足合作基地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同时,一些大学的大四学生实习阶段缺少有效的质量监控。所以,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实习基地建设的观念和做法,切实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即“四实”。加强“四实”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常熟理工学院在探索“五合一”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五合一”基地改变了传统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地、教师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师业界研修基地、学生校外导师来源基地、学生就业基地的“五合一”,归于育人和人才成长的目标。基地建设具有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多种功能。这样,就把基地建设与利用基地的多功能化、复合化、综合化等结合起来。建设和利用好产教融合型基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产教融合意识、理念、能力和水平的师资,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产教融合素养和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05加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大学的师资要有来自高校、行业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即师资来源多元化。对于高校来说,更要使这些多元的师资互学互融。现在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在推行教师到行业企业的研修机制,比如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些省份对高水平或应用型大学建设指标中,明确要求“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比例要超过 50%、60%。当然,“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的多少,要因高校类型、专业类别而异,不能一刀切。比如,江苏高校推行遴选产业教授的机制,让产业教授在高校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上发挥作用。江苏高校也在派驻教师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实际上,这就是高校的一批博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去行业、企业研修、锻炼和学习。还有很多高校也在探索行业、企业和高校之间双向的柔性聘用人才的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建设适应产教融合要求的师资队伍。

06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
   以上五个方面都需要机制保障,这个机制一定是一个体系化的、长效的、常态的设计,这一点非常重要。应用型大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并形成产教融合建设的体系、制度和运行机制。比如:要健全以产教融合驱动学校变革的机制,变革相应的学校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要建立学校资源筹措与配置的机制,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测、评价机制等。



确立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核心理念

 应用型大学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发展困境。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区域环境的制约、办学条件的限制、资源配置的不足、人才队伍的短板等。这些高校干部队伍相对薄弱,干部队伍的结构、能力、水平、状态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应用型大学还受到内部体制机制的束缚,面临着各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叠加。

 除上述问题以外,理念、观念的问题是制约应用型大学向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一流目标迈进的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办学理念、观念滞后,是一些应用型大学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主要表现为对应用型大学办学的定位和理念缺乏准确、深入、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些高校对如何建设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为核心定位的大学,应当确立怎样的应用型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或者缺乏办学类型定位和发展战略定位的定力。特别是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互动发展、校城融合发展等理念观念上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该怎么去应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亟需突破传统常规,更新理念观念,深化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向应用型大学进发,需要确立以下五大核心理念。

01学习的理念
   对应用型大学来说,由于是新建的院校,基础弱、积淀少,更加需要学习提升,需要通过加强和重视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和工作研究来引领和推进,通过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并结合实际,真正持久深入地学习。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专题院校研究论坛与学术沙龙等方式来增进干部教师的学习,推进大学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建设,促进干部教师理念观念更新,促进干部教师素质能力水平的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大学“要建立强驾驭力的领导核心团队”的重要观点。应用型大学领导核心团队特别要率先学习、主动研究,领导核心团队要以上率下,形成开展院校发展研究、工作研究的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学习与研究,就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的理念的确立。所以,对大学人来说,首要的是做好学习、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而且,这种学习应当是真学习,是持续深入的学习,不是短期的、浅尝辄止的伪学习。

02开放的理念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际上也是开放型大学。什么叫开放型大学?怎么理解这种“开放”?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开放的观念。开放型也指“开放性、开放式、开放态”观念。高校要确立开放发展的观念,眼睛要向外、向上,积极主动寻求各方的资源支持,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所在区域、城市的能力,这就是开放的观念。二是开放的战略。比如说,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明确确立实施“开放兴校”战略、校地互动发展战略、产教科融合战略、校城融合发展战略,等等。三是开放的素养。高校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乃至学生,要有开放的视野、胸襟、气度、气质,要有开放的战略、路径、方式、方法,这些可概括为开放的素养。四是开放的面向。怎么去开放,面向谁开放,则要把握“四性”,即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国际性。我们面向办学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区域开放,面向我们学校服务的主要行业企业开放,面向国际开放。五是开放的机制。无论学校是部省共建、省市共建,还是校地共建、校企共建,学校跟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都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办学的机制。六是开放的内容。它涉及高校各个职能与高校办学各个方面的开放,特别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改革上。七是开放的程度。高校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交往、交流、交融,从互动到合作再到融合,做到“在互动中合作,合作中融合,融合中发展”。

03锐智的理念
   什么叫锐智?实际上就是敏锐、敏感、智慧,是大学对国家、区域、地方战略需求的快速、敏捷、准确、适切的一种反应。国家首批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涉及 49 所高校,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一个学校获批了两个现代产业学院,江苏有近 10 个,常熟理工学院也有 1 个。首批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中,东部高校占了大多数。可见,东部高校的敏锐度、积极性远远超过中西部高校,这就是“锐智”。

 此外,数智化时代到来,应用型高校怎么应对?在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制造、三产服务占据了绝大部分,处于主导位置。能够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大学,可以说是处于我国应用型大学的第一方阵,或是应用型大学。他们对国家、区域、地方的战略,对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高度的敏锐性,对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强的敏感度。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很强的适应性、引领性,高校不能对外界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智化时代引发的变革无动于衷、“涛声依旧”,这肯定不行。

04集群的理念
   要确立“集群发展”的战略和“集群发展”的理念,集群发展特别需要有一种前瞻性、开拓性、系统化、体系化的战略思维。集群涉及城市集群、产业集群、高校集群、学科集群、专业集群、课程集群、产业学院集群等多个方面。比如: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战略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推进产业、学科、专业、课程“集群式发展、一体化建设”。笔者在《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中提出了要构建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四位一体”的专业集群理论体系。如果说这是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自身建设的体系,是一个“小体系”的话,那么,应用型大学由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现代产业学院集群构成的“四位一体”集群体系,就是一个“大体系”。这一集群发展的“大体系”是要对接契合并主动融入城市集群、高校集群中去的。

05融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当然是其中应有之义,对于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来说,还有科教融合、学校与区域或地方融合、学校与所在城市融合、校政行业融合、学科与专业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在未来大学建设过程中,“融合发展”无处不在,所以要确立融合发展的理念、战略、思路、举措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来有效应对应用型大学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及核心理念的确立问题。为更好地应对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中各种新的挑战、战略和问题,应用型大学需要全面筹划,整体推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尤其需要大学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在理念、理论上先行。先进的理论一旦掌握,大学人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理念、理论的力量,才能为实现学校的愿景使命与奋斗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